首页 > 川味文化 > 川味杂谈 > 徐正才:唱戏的腔烧菜的汤 趣谈川味的鼎中之变

徐正才:唱戏的腔烧菜的汤 趣谈川味的鼎中之变

新民晚报 徐正才 2013-08-19 加入收藏 参与讨论 分享到:

川菜厨师爱摆.jpgFVh川味坊四川美食网

川菜厨师爱摆“龙门阵”,论“五味调和”一个比一个神,议“七滋八味”好像个个都具“百菜百味”的能耐,前提都是强调“一菜一格”。这个格,来源都说是师傅教的。我烧菜已经有半个世纪之多,交往老一辈的师长和“交椅”大师不少,觉得传统的“一师一教、各师各教”,各有其说的差异是很大的。FVh川味坊四川美食网

传统的“四大菜系”为“京、川、广、扬”,大体以区域来划定的。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,历来以黄河流域的“鲁”为正宗,长江流域以“扬”为盟,珠江流域集两广文化莫过于广州,西南内地的烧菜舞台,则以“巴山蜀水”为中心,并以成都为宗。厨师烧菜有个触类旁通的大略口诀叫:“南甜,北咸,沿海清鲜,内地辛辣。”中菜提到“辣”必指四川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我国地域辽阔,辛辣的地区多的是,比川更辣的地区大有所在,唯独川菜能辣出很多名堂来。到过四川的旅客(包括当年的“陪都”旅客)都讲述过一个共同的感受:“辣能承受且上口,就是麻味受不了。”FVh川味坊四川美食网
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《申日菜谱集锦》的日本编委,往来于川沪两地对照正宗和“海派”川菜的区别,说了一句很富趣味的话题:“怎么上海的川菜比四川的川菜还要辣?”深感纳闷。这本菜谱,日本人选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四川为集锦,是否可以理解为新版的“四大菜系”。且不知“海纳百川”的海派饮食文化所包容了各路菜系的精华自成一格,川菜自不例外,对照辣味的偏差,不外乎,川厨对外往往会手下留情;沪上川厨认为上海地区没有必要大食花椒,使用的剂量以轻为主,反过来突出了辣味;再是“远来和尚名声重”的“越辣越正宗”当时在业内也是很“时髦”的。FVh川味坊四川美食网

“文革”结束后,改革开放迎来了筵席盛行,上海四川饭店的门面也做了广告,引发了路人议论:“辣的酒肆哪能吃呀!”旧时老一辈的厨师文化大多较低,都是以师傅口传,川菜不辣的菜远比辣菜要多,有的甚至还讲了“三七开”(70%不辣,30%辣)的比例。然而,展现在台面的名菜佳肴都是“油重味浓”的“红油美食”,即使穿插几味“清鲜素雅”的传统名菜,往住被误认为是粤菜。第二届全国烹饪大赛,我担任了评委,四川队吸收了第一届失利的教训,着眼宣传川菜的不辣,成绩仍然欠佳,挨了邓小平接见时的批评:“谁说川菜不辣的,辣就是辣嘛!”吃了闷棍,苦不堪言。FVh川味坊四川美食网

我入川多次游山玩水、吃吃喝喝算是考察,对民俗中“男爱烟酒茶,女食麻辣酸”感触很深,四川盆地,瘴气弥漫,食花椒御之很见效,于是形成了麻辣为主体的川菜味别。川菜有“大吃”和“小吃”之分,“大吃”菜来自宫廷“清鲜见长”;“小吃”菜源于民间“麻辣著称”,两者合一“清鲜醇浓俱备”的特点形成川菜。川菜的“清鲜”,而且“见长”,文本中很少见到,“天府之国”的物产,酿造业的发达。“三椒”(花椒、辣椒、胡椒)的名声,盐业的古远,宫廷的膳食等,抄录点滴,书写起来就上长篇大论。这里讲述一些厨师的行话,可能更实在一些。

Tags关键字:一个,百味,能耐,前提,强调,都具,好像,厨师,龙门,调和,川菜
更多同类信息:川味文化川味杂谈
大家对[徐正才:唱戏的腔烧菜的汤 趣谈川味的鼎中之变]的评论(有0人参与)
我来说两句:(会员评论送积分!注册新会员 | 老用户登录 | 积分获取和使用
用户名     密码还没有帐号?赶紧注册吧~~ (游客可直接评论)
选择表情:
验证码:   请正确输入验证码!